【韩中建交30周年】韩对华顺差时代落幕 经贸走向何方
韩联社上海、首尔8月16日电 韩中即将迎来建交30周年纪念日(8月24日)。回顾韩中经贸往来的30年历程,两国贸易规模大增,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但近几个月韩国对华贸易连续出现逆差,韩中经贸关系走向引人关注。
韩中建交的1992年,韩国对华贸易额为64亿美元,而到2021年增至3000亿美元以上,增幅达到47倍。单看2021年,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对华贸易在韩国整体贸易中占比达到24%,且韩国贸易顺差的八成来自对华贸易。但对华贸易于今年5月至7月连续三个月出现逆差,为自1992年(8月至10月)以来的首次。
专家们密切关注这种局面可能意味着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秩序乃至韩国对外贸易秩序出现结构性变化。韩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池晚洙表示,最近几个月对华贸易出现逆差或许是短暂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华贸易实现大规模顺差的时代逐渐落幕。
换句话而言,在韩国向中国出口中间产品,由中方将其制作成成品并再出口的结构中,韩国对华贸易能实现大规模顺差,但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韩中贸易结构已出现变化。三星电子惠州手机工厂就是韩中产业合作盛衰的缩影。三星于1992年在惠州建厂,此后韩国显示器、电池、半导体等零部件曾大量出口到该厂。在鼎盛时期,三星手机的17%产自该厂。但随着当地市场低迷、劳动成本上涨,三星于2019年关闭惠州厂,此后在华停产手机。
池晚洙指出,自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触顶的2013年(628亿美元)以后,将中国当作“劳动成本低廉的生产基地”的贸易结构逐渐被淘汰,这是中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韩国寻求新的投资地而产生的结果。韩国贸易协会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韩国有必要改变出口结构,从以半导体、石化制品等中间产品为主转向扩大消费品等最终产品的出口比重。
不少观点指出,中国正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进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转型,相比之下,韩国对华出口品目中中间产品所占比重仍超过80%,韩国企业在开拓中国内需市场方面表现并不理想。
截至2013年,三星电子的智能手机在华市场份额超过20%,位居第一。但如今却在高端市场上被苹果的iPhone挤压,在中低端市场被小米、OPPO、vivo等中国本土品牌围剿,未能站稳脚跟,近几年在华市场份额甚至不到1%。现代汽车和起亚也未能刷出存在感。由于未能跟上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转型速度,两家企业的在华市占率之和从2016年的7.35%降至2021年的1.7%。韩妆产品的表现也大不如从前,对华依存度较高的LG生活健康、爱茉莉太平洋等大企业在华业绩纷纷下滑。
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去年韩国制造产品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的份额仅为3%,与东盟(15.2%)、美国(10.5%)、德国(10.1%)等相差悬殊。
在此情况下,日益激烈的中美战略竞争也给韩中贸易带来不少挑战。美国成立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提议韩方参与“芯片四方联盟”(Chip4)。面对美方一系列牵制中国的措施,中方也开始向韩方施加压力。
随着韩中关系日趋微妙复杂,近期韩国国内的“脱中”论调抬头。专家们指出,市场多元化固然重要,但短期内很难大幅降低对华依赖度,而且中国市场继续为韩企提供不少机会,因此在制定对华战略过程中保持均衡至关重要。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中国经济观测研究所主任朴汉镇(音)表示,生意人应从商业观点对待问题,不能归咎贸易环境恶化。韩方应有效管控美中战略竞争中出现的地缘政治学问题,同时在中国市场的新变化中抓住机遇。
专家还指出,有必要摆脱过去30年的惯性,从全球秩序的大框架下重新设定韩中经贸关系。池晚洙表示,与以往不同,不少韩中经济合作问题仅靠双边关系无法得以解决,分别对待韩中和韩美这两组双边对话的模式已行不通。在迎来地缘政治学时代之际,应重新勾勒出超越双边关系的全新韩中关系。(完)
inkyoung@yna.co.kr
yhongjing@yna.co.kr
【版权归韩联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复制】